手机版

中工网评丨坐高铁遇大体型邻座,考验公共空间共生之道

时间:2025-08-19 11:42:00

中工网评论员 罗筱晓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图文信息称,乘坐高铁二等座时,由于邻座乘客体型较宽,导致自己难以正常就座。很快,这一话题引发了热议。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分享了类似经历——有人座位在三人座的中间,两边都是大体重乘客,旅途中感受到了十足的“压迫感”;有人因邻座乘客较胖,不得不抬起中间的扶手,以“制造”出更多的空间……

有媒体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中国铁路12306客服。工作人员表示,若在列车上遇邻座体型宽大致空间拥挤,可向列车工作人员反映,协商调换座位。但若列车满员或无空座,可能无法调换,乘客需暂时克服。

高铁出行,途中时间大多要好几个小时。如果一路都被体型宽大的邻座“侵占”部分座位空间,不舒适的程度可想而知,抱怨几句也是常情。而根据现行购票方式,铁路部门无法提前获知旅客包括体型、行为习惯等在内的个性化信息,这意味着人们在旅途中会与什么样的人成为“邻居”,基本上是在“开盲盒”。

当然,与少数人霸座、电子产品声音外放等主观故意的行为不同,体重大、体型宽的乘客给周围人带来的拥挤和不便并非有意为之。

毫无疑问,不管是胖是瘦,人们都享有平等的乘坐包括高铁在内的公共交通工具的权利。有人说体型大的人应该买两张二等座车票,也有人认为应限定这一群体购买一等座或商务座。不过,这一来不易实现,二来有歧视之嫌——相当于以体型体重区分人群,让大体重的乘客承担了更多出行成本。

前段时间,“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这一问题同样引发了讨论。这与大体重乘客之争,表面看是两回事,本质上反映的都是公共空间内人与人之间不同诉求的冲撞。

不同于个人空间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如我所愿”,在任何公共空间里,受千差万别的人与条件影响,百分之百的舒适几乎难以实现。这种环境中,除了那些明确的不文明行为,很多问题并无对错之分。相比苛责或对立,沟通、协调与包容才是好的处理方式。

当然,铁路部门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人们对“吃泡面”与“大体重乘客乘车”等问题的讨论,恰恰说明旅客对高铁出行舒适度的期待正在不断提升。如何回应这些期待,是铁路部门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

事实上,过去几年间,正是类似的期待,推动了铁路运输服务的提升。比如,因为部分旅客希望有安静的乘车环境,目前我国多趟高铁列车已设有静音车厢;因为越来越多人有携带宠物出行的需求,从今年4月起,高铁宠物托运服务开始试点……

具体到此次“邻座体型宽大致空间拥挤”的问题,除了短期内可尝试临时换座等来解决问题,铁路部门也应积极探求更科学、彻底的解决办法和举措。比如,能否在车厢内配备少量加宽座椅,并在旅客购票时增加相关选项;制定明确规程,让乘务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有章可循地为受到空间“挤压”影响的乘客提供协调方案。

进而言之,高铁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对飞机、电影院等公共空间而言,也不同程度存在。现实中,这些公共空间其实都构成了一个个临时的小型社会,矛盾、差异在所难免,而各方正确化解、缓和它们的方式和方法,正是每一处公共空间内都应有的共生之道。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