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雷峰塔阿育王塔失散千年的亲人长什么样?来这里,看浙江古代造像艺术的登峰造极

时间:2025-05-11 09: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通讯员 李恬怡

“这是首次在县级博物馆里,将浙江古代造像艺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全面的展示。昨天晚上我们布展到凌晨2点,当看到整个展厅灯光调整好的效果时,大家都意犹未尽、不想离开。”平湖市博物馆馆长张蜀益说。

5月9日,“渺渺大象——浙江古代造像艺术”在平湖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以时间为顺序,以浙江各地佛塔出土的金铜造像为主线,辅以石刻、泥塑、金银、陶瓷、木雕、玉雕造像以及经卷、绘画中的佛像,共展出180件(组)展品,上起三国,下迄明清,以岩石为纸,以金铜为墨,书写了一部流动的信仰史诗。

“这是浙江省博物馆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原创性大展,全方位展示了浙江古代的造像艺术。在展览中可以看到,浙江的造像艺术从三国西晋一直贯穿到明清,时间之早之连续,在国内地区极少,可以说几乎没有。”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表示。

展览海报

这么多展品,怎么看,如何看?

张蜀益先卖了个关子。

一走进序厅,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南朝鎏金铜菩萨像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它的背后,我们用灯光营造了浙江灵山秀水的意境,你会发现光打在展品上,还会微微渗出,透过它可以一窥金华万佛塔地宫的金铜流光。”张蜀益说。

像这样布展的小巧思还有很多——

比如随着观众脚步一一亮起的感应灯,灯的形状取自造像艺术中的不同元素,比如摆放展品的拱形壁龛,仿佛带观众走进各地佛塔的各个角落……张蜀益透露,为了更好地突出展览纯净素雅的氛围,他和同事将展厅中原有的大面积玻璃展柜撤出,又重新砌了一堵墙:“大家可以随着光的指示,好好地揣摩、观察文物身上漂亮的图案和纹饰。”

展厅细节 陈新怡/摄

从三国、西晋的青瓷器说起

“展品数量之多,非常震撼。从三国到明清都没有断代,全部连接起来了,这很不容易。从三国西晋时期开始的造像展览,我之前只在南京看到过。”整个展览转了一圈,原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主任、河北博物院原副院长刘建华感慨道。

要了解浙江古代造像艺术的起点,得先从三国、西晋时期的青瓷器说起。

展厅集中展示了一批越窑青瓷堆塑罐,堆塑罐由东汉时期的素面五联罐演变而来,又被称为“魂瓶”,是一种明器。在堆塑罐中可以看到,佛像或位于堆塑罐顶部的楼阁门阙之间,或贴饰于堆塑罐的肩部、腹部,与仙人、瑞兽、胡人相间,反映了当时江南士族地主、官僚贵族对富贵享乐的向往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

“当时的造像还依附于器物,它们也是中国目前比较早的造像之一,代表了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色。”黎毓馨说。

西晋 越窑青瓷贴佛堆塑罐 余姚博物馆藏

而说到早期的造像,不得不提的便是序厅那座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南朝鎏金铜菩萨像,这也是目前浙江所见年代最早、体量较大的金铜造像。南朝佛像遗留较少,单尊的南朝铜佛像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这尊南朝铜菩萨像显得格外珍稀。

“可以说,我们拥有中国最好的一尊南朝造像,它的鎏金技术、造型、艺术风格,不用过多描述,看了实物就知道。”提起它,黎毓馨无不自豪。

西晋以来,佛教和魏晋玄学相结合,逐渐被士族阶层所接受,迅速传播。南北朝时期,各族皇室崇信佛教,译经写经、建寺起塔之风高潮迭起。南方率先开启了中国化佛教形象的探索,石刻与金铜像中“褒衣博带”的秀骨清像样式、面短而艳的张家样式深刻影响了北方造像。

南朝 鎏金铜菩萨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观众如果仔细看这尊南朝鎏金铜菩萨像,会发现它和展厅里“褒衣博带”的北朝铜菩萨像,区别很大,为什么?

策展人宣鼎文解释道,东晋盛行清秀俊逸的画风,戴逵、顾恺之等名家将其融入佛教艺术之中。南朝前期,顾恺之擅绘“秀骨清像”,这一风格逐渐盛行南北,盛极一时。“褒衣博带”的秀骨清像,也成了“魏晋风度”的直接体现。

而到了南朝后期,张僧繇创造了“面短而艳”的“张家样”,自此,佛像面容丰腴,逐渐取代顾陆以来的清隽之风。

这尊鎏金铜菩萨像,便是南朝后期的代表。

“面颊短而有肉,身躯壮硕偏短,明显受到南朝梁后期张僧繇绘画风格的影响。”宣鼎文说。据她透露,这尊鎏金铜菩萨像经常“出差”,这次观众则可以在展厅中好好领略这穿越千年的金色微笑。

雷峰塔阿育王塔失散千年的兄弟姐妹

钱俶造铜阿育王塔、僧智明守严造鎏金铜阿育王塔、铜阿育王塔……

展厅中如此多的阿育王塔,它们和浙博的“镇馆之宝”——雷峰塔出土的阿育王塔,有什么关系?

五代宋初,吴越国钱氏三代五王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国策,大力扶持佛教,广建寺塔,开龛造像,刻经造幢,搜求佛籍,护佑家国。

自武肃王钱镠开始,至忠懿王钱弘俶,积极恢复吴越地区佛教的发展,促进、加深了佛教的中国化,吴越国也素有“佛国”之称。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吴越国只有72年的历史,但却在我们展厅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黎毓馨说。

公元955年,钱弘俶做了一个壮举,他效仿古印度阿育王,决定建造八万四千座小塔。南宋志磐《佛祖统纪》载:“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

这些小塔多用铜、铁等金属铸造,外层涂上金漆,不仅为了纪念,更是为了藏经,又被称作“宝箧印经塔”。

吴越国 “三斤十三两”铭鎏金铜阿育王塔 东阳市博物馆藏

在展厅之中,最吸引观众目光的,便是东阳中兴寺塔出土、东阳市博物馆藏的“三斤十三两”铭鎏金铜阿育王塔。

“可以说,这是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失散1000年的兄弟姐妹。”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开玩笑道。

据他介绍,这尊阿育王塔与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在尺寸和外观上,都很相似,“其实他们都是模仿了吴越国当时的国宝,宁波阿育王寺的阿育王塔。塔高1尺4寸,方7寸,塔身镂空,四面饰佛本生故事,塔顶四角饰山花蕉叶和佛传故事。整个形制,和雷峰塔发现的阿育王塔一样,都是最接近宁波阿育王塔的。”

但有点不太一样,“三斤十三两”铭鎏金铜阿育王塔,或为吴越国民间铸造。

不得不提,在钱氏家族的大力推广之下,吴越国不少民众也信奉佛教。展厅之中,还有一件重要展品,便是杭州博物馆藏的叶七娘造石经幢。

当时佛教在民间盛行,寺院众多,到寺院附近的店定制经幢为亡者超度,也成为当时的民俗之一。

吴越国叶七娘造石经幢 杭州市博物馆藏 陈新怡/摄

叶七娘造石经幢共由座、身、顶三部分十二层组成,自下向上分别由基座、三层须弥座、幢身、华盖、莲宝珠、仰莲、短柱、屋盖、仰莲、宝珠相叠而成,平面成八边形。四方形构件每面开有佛龛,内刻结跏趺坐禅定佛像一尊,线条流畅,形态逼真,在尾部的题记上,详细地记载了叶七娘为亡夫修福超度、建造经幢的过程。

“刚开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石构件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功能。通过叶七娘造石经幢,我们可以知道这些石构件是如何组合的,这也代表我们了解过去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通过已知去了解未知。”张蜀益说。

郑和下西洋前出资刊印的《妙法莲华经》

“为什么这次展览放在平湖市博物馆?一是因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会场活动在平湖启动,二则是因为浙江的第一座佛寺金粟寺,便在平湖附近,有地域上的渊源。”黎毓馨补充道。

在序厅之中,还展示了平湖市博物馆藏的明代铜佛头像,这也是浙江单体佛像里最大的佛头头像。

“为了展现铜佛头像的端庄,我们整整改了两版的灯光方案,去凸显它的立体感。刚开始的一版灯光,我开玩笑说比较忧郁,整体灯光调试好后,呈现出来是非常漂亮的。”张蜀益说。

在平湖市博物馆还有一件值得一看的藏品,便是明宣德七年(1432)的写本《妙法莲华经》卷。

明宣德七年(1432) 郑和舍圆瀞金笔楷书《妙法莲华经》卷 平湖市博物馆藏

明宣德七年(1432) 郑和舍圆瀞金笔楷书《妙法莲华经》卷 平湖市博物馆藏

经卷由42条长100厘米左右的磁青纸粘接而成,共七万多字,用金粉书写,所写为谁?

卷末题记揭晓了答案——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

原来,在最后一次航海前,郑和发起了一次募捐刻经活动,刊印《妙法莲华经》“五千四十八部,散施十方”。

由于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的许多史料都被烧毁,历史上留下的文字很少,国内的碑刻遗迹也仅存几处。这份保存完整的经卷,也是迄今发现罕见的写有郑和姓名的手写佛经。

此本《妙法莲华经》由南京高僧圆瀞所写,为平湖族陆光祖在南京作官时所得,后带回平湖。经几代家传,最后在清康熙年间平湖报本塔重建之时放入塔刹。

“今天早上冒着大雨我还去了一趟报本塔。2002年,在维修保本塔时,我们在塔内发现了圆瀞为郑和抄录的《妙法莲华经》,如今我们又重新见到了它,相隔已经20多年。”黎毓馨感慨道。

展览海报

渺渺大象——浙江古代造像艺术

展览时间:2025年5月9日——8月31日

展览地点:平湖市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部分展品欣赏

第一单元“佛影灵奇——三国至隋唐时期”

三国-西晋 佛像夔凤纹铜镜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西晋 越窑青瓷贴佛堆塑罐 余姚博物馆藏

西晋 婺州窑青瓷贴佛堆塑罐 金华市博物馆藏

南朝 鎏金铜菩萨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隋代 鎏金铜菩萨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隋代 鎏金铜观音菩萨像 东阳市博物馆藏

唐代 鎏金铜弥勒佛像 宁波博物院藏

统一新罗时期 鎏金铜佛像 宁波博物院藏

唐代 石弥勒佛像 义乌市博物馆藏

唐代 插图本《佛说阿弥陀经》写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佛影湛然——五代吴越国时期”

吴越国 “三斤十三两”铭鎏金铜阿育王塔 东阳市博物馆藏

吴越国 鎏金铜地藏菩萨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越国 铜阿弥陀佛像 湖州市博物馆藏

吴越国 铜观音菩萨像 湖州市博物馆藏

吴越国 铜大势至菩萨像 湖州市博物馆藏

吴越国 铜菩萨像 义乌市博物馆藏

吴越国 模印彩绘千佛砖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吴越国 线刻南方毗楼勒叉天王铜镜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吴越国 墨书白描《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吴越开宝八年(975) 刻本《宝箧印陀罗尼经》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佛影传心——两宋时期”

北宋 陶佛像 临海市博物馆藏

北宋 陶塔 临海市博物馆藏

宋代 鎏金银如意观音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代 铜持珠观音像 海盐县博物馆藏

宋代 金佛像 衢州市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佛影可观——元明清时期”

元代 龙泉窑青瓷水月观音像 武义县博物馆藏

元代 铜菩萨像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藏

元代 铜佛像 安吉县博物馆藏

明代 铜绿度母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宣德七年(1432) 郑和舍圆瀞金笔楷书《妙法莲华经》卷 平湖市博物馆藏

明宣德七年(1432) 郑和舍圆瀞金笔楷书《妙法莲华经》卷 平湖市博物馆藏

明嘉靖十年(1531) 彩绘孔雀明王像 桐乡市博物馆藏

清代 鎏金铜佛像 金华市博物馆藏

(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