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黔南州“三个聚焦” ,解决农产品产销难题

时间:2025-05-12 16:17:00

为有效解决农产品好物难买、好品难卖、好货无价矛盾问题,黔南州农业农村局紧盯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和市场渠道瓶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聚焦特色找优势、聚焦优势促规模、聚焦规模创品牌、聚焦品牌增效益”产业发展思路,一体推进“产、销、售、购”等环节提质增效,充分挖掘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现产加销、保供需有效融合,大力推进黔货出山,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特色找优势,助推产有所需

一是聚焦粮油稳产保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聚焦“双保”任务目标,在粮油品种、品质、品牌上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以“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为主要路径,全力推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二是助力扩大产品规模。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建设。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打造辐射国内外的市场销售渠道“五级全产业链”,研发以鲟鱼为主的系列产品,由最初单一鲟鱼养殖销售转向建立贵州省第一条专业鲟鱼冷链加工和分割加工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立足黔南本土,大力发展刺梨种植深加工产业。截至2024年12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流通销售910.13 吨;刺梨鲜果产量 10.62 万吨,平均售价 2 元/斤,鲜果产值达 4.25 亿元。

三是全力培育优良品种。聚力做足特色优势,加快扩大优势单品种植规模,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增强科技示范带动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聚焦优势促规模,助推销有市场

一是深挖省内“进”的载体。设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县域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逐步构建县域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扩大农产品流通体量。指导 10 家社属企业开展农产品“七进”业务,进学校 30 所,进社区 29 个,进超市 34 个,进对口帮扶城市 2 个,进机关、军营、医院等 148 家。截至 2024年9 月底,销售农产品 3926.88 万元。

二是开拓省外“出”的渠道。依托“832”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上架粮油、核桃、绿壳鸡蛋、茶叶等地方农产品 2286 种。在广州市开办县域产品直销店 47 个,截至2024年销售农产品 451.1 万元。在东部省份设立线下销售专馆专柜 16 个、销售窗口 200 个,成功推荐“佳穗绿产”品牌优质大米进驻广州、深圳等华润万家连锁超市 70 余家。在广州设立都匀毛尖茶销售专柜 20 个。2024年以来,广州帮助黔南销售农副产品金额达 35.25 亿元。

三是拓宽电商“销”的渠道。以对接各类展会和发展电子商务为抓手,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围绕“收购、加工、销售”环节,整合电商、物流、仓储等资源,建立“产+加+销”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

聚焦规模创品牌,助推售有主体

一是聚焦乡村物流体系提质。加快发展网络物流、物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电商物流等产业,大力推动都匀商贸物流集聚区建设工程和黔南州农产品集散中心项目。以黔匀和物流园为基础,建设农产品集散中心。依托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持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合作。

二是聚焦营销人才培育提质。组织电商从业人员、农村青年、农村妇女、返乡大学生、家庭农场主等群体,开展现代电商运营培训,拓展提升现代营销技能,转变传统营销观念和思维,促进引导就业创业。

三是聚焦产品品牌建设提质。以打造“绿博黔南”“都匀毛尖茶”2个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推进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截至2024年,在区域公用品牌架构下,已建设有惠水刺柠吉、贵定益肝草、长顺绿壳鸡蛋、罗甸火龙果、荔波枇杷、瓮安黄红缨·红茶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培育茶叶精深加工企业 33 家,建成清洁化自动化茶叶生产线 150 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