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浏水畔,激赏《夫人如见》

时间:2025-05-23 08:46:00

潘文

谭嗣同诞辰160周年之际,湘剧《夫人如见》在浏阳上演。去看《夫人如见》,心情难免有些激动。

大幕拉开,仿佛被卷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舞台上,书信化作飘动的意象,“夫人如见”四字,渐渐开启了尘封百年的宝匣。随着“李闰”的一声低吟,时空的界限悄然消弭。

在“两地书”的场景里,柔和的月光洒在她单薄的肩头,微弱的烛火摇曳,映照着她专注沉着的面庞。夫妻二人各自倾诉衷肠,相距甚远,却心意相通,情意连绵。舞台另一侧,光影骤然炽热——谭嗣同立于时代浪尖,激昂陈词,为变法图强奔走疾呼。虚实相生的画面,承载着儿女情长,也奔涌着家国大义,在舞台交汇。

“丧夫痛”这幕戏中,周帆的唱腔极具层次感。她先是以低吟浅唱诉说对丈夫的思念,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仿佛随时都会被悲伤淹没;随着情绪逐渐失控,高腔突然切入,如火山喷发般将积压的悲愤倾泻而出。那一声声泣血的控诉,不仅是对命运的抗争,更是对丈夫未竟事业的承诺。而当情绪归于平静,决心继承丈夫遗志时,弹腔又适时出现,她又以坚定的旋律和绵长悠远的尾音,表达出化悲痛为力量的坚定信念,展现她内心的成长与蜕变。这种高腔与弹腔的无缝转换,既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又有细腻柔和地勾勒,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整场演出,湘剧高腔与弹腔的融合,创造出奇妙的化学反应。高腔,点燃了剧中人物的激情与悲怆。如,李闰惊闻谭嗣同就义的噩耗时,高腔高亢嘹亮的音调,瞬间将悲恸与愤怒的情绪推向顶点,饱含撕心裂肺的痛楚。高腔的帮腔与演员的独唱相互呼应,形成了宏大的音响效果,如同千万人在同声悲泣,将时代的悲剧感渲染得极为浓烈。在表现李闰反抗封建礼教、坚定传承丈夫遗志时,高腔的节奏愈发急促,音调愈发铿锵,展现出她骨子里的倔强与坚韧,让观众也随之血脉偾张。弹腔则细腻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柔情与细腻。回忆与谭嗣同相处的温馨时光,或是李闰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思量的场景中,弹腔轻柔地流淌而出。演员的唱腔细腻入微,字正腔圆,将李闰对丈夫的思念、对未来的期许,融入音符。弹腔的板式变化丰富,时而舒缓,时而紧凑,与人物的情感节奏紧密贴合。

舞台布景简约之中又饱含着丰富意蕴。几扇水墨屏风,就勾勒出了历史的沧桑;一张雕花桌椅,便营造出封建家族的压抑氛围。而最令人惊艳的,当属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舞台意象——贯穿全剧的莲花。在“莲花愿”一折中,李闰决定继承丈夫遗志,投身妇女解放事业时,舞台上突然地莲花绽放,如雪花般轻盈。她翩翩起舞,身姿轻盈如蝶,神情坚定如钢。这洁白的莲花,既是她高洁品格的象征,也寓意着新思想的蓬勃生长。

除了莲花,剧中的光影设计也颇具匠心,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在表现李闰内心挣扎时,舞台常被昏暗的蓝光笼罩,营造出压抑而迷茫的氛围;而当她坚定信念、勇敢前行时,暖黄色的灯光便亮起,照亮着整个舞台。

剧中的一些生活化场景则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可感。李闰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在学堂授课时的专注神情,与友人交谈时的轻松姿态,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闰,更好地理解她的选择与坚持。

《夫人如见》凭借书信体叙事的创新、对湘剧传统的传承发展以及独特的舞台美学,为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提供了新的范本。它从浏阳出发,如今又回到这片孕育它的土地,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巡礼,更是一次文化寻根。带着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这部剧作走向全国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湘剧的独特魅力和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关于梅花奖的喜讯,更是对该剧艺术水准的高度认可,也让湘剧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散场后,走在浏阳的古巷里,走在谭嗣同故居的门楼前,耳畔似乎还回荡着湘剧的唱腔。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为了理想与信念,不惜牺牲一切;总有一些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