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闰六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农历月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即朔望月为准,朔望月平均长度是29.53天,累积12个朔望月,也就是一个农历年的长度,为354天或355天,与一个回归年(365.24天)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历法时,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一年的寒暑季节变化,采用置闰月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这样一来,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就基本相符了。
置闰的规则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称为置闰。
今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是中气大暑,下一个中气处暑在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这当中的7月25日至8月22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立秋,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上一个月是六月,所以这个闰月就称为“闰六月”,共29天。
高温和闰六月有关系吗?
有观点认为,闰六月形成“双春年”,夏季时间延长至四个月,可能加剧冷暖空气的拉锯战,导致极端天气,真的是这样吗?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王爽向记者否认了这一说法:“闰月仅仅是一个为保证阴历年能和阳历年同步而做的‘数学游戏’,与地球的具体气候无关。”王爽表示,“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背后的逻辑,更多的可能还是夏季“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即夏季风带来降水的同时伴随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