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深圳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深城职)合唱团排练室里,航空服务专业大三学生高浩轩正与鹤鸣九皋合唱团团员们,练习合唱曲目《诗经·秦风·无衣》。挺拔的站姿、低沉的声线,让人难以想象他曾是一名内向的男生。前不久,在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许裕君手持地图,穿梭赛场。这位半年前才接触定向运动的新生,便在省大运会上摘得桂冠。
一静一动,两个画面折射出深城职独特的育人风景。当高浩轩在艺术浸润中获得自信,当许裕君在赛场上锤炼出强健体魄,他们身上都生长出超越专业技能的“隐形翅膀”。
“以前提到技能人才,人们就会联想到‘缺乏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偏低’这些刻板印象。但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只会拧螺丝的工匠,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深城职相关负责人坦言,随着产业与技术的加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当学生在专业领域遇到瓶颈时,语言能力、身体素质、艺术审美等则成了他们“飞”得更高的“翅膀”。
近年来,深城职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学校以文化、数理、语言、美育、体育等“素质赋能”为抓手,努力打破“职业教育即实用技术培训”的认知壁垒,努力探索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模式,推动人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以素质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每天下午五点,是深城职很多学生的运动时间。足球、篮球、击剑……校园多处都有学生挥洒汗水的身影。
锚定“所有学生毕业时至少要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目标,学校通过“横向覆盖+纵向深挖”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公共体育课帮学生打基础,体育选项课帮学生发展兴趣爱好,16个俱乐部则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纵深通道。“学校还特别开设了健身指导微专业。一些学生边学习边考证,将来还能当一名健身教练。”学校文体教研室主任胡利峰表示,微专业的开设让学生们既强身健体,又多掌握一门技能。
学生们身上多出汗、眼里有光芒、脚下有力量。这背后是深城职开设通识、选修、拓展等多类课程,覆盖全校学生。课程体系涵盖文化、数理、语言、美育、体育等内容,实现“五育”并举。
在语文等文化通识课程上,教师用AI工具将《短歌行》《归园田居》中的抽象意象,进行可视化呈现。“学生输入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AI就能生成画面,帮助他们理解诗词含义。”学校文科教研室语文课程学科带头人李扬扬表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讨论“李白适合当旅游博主还是综艺点评人”等问题,深度联结诗词与职业观、人生观。
如何促使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学校在专业课程中注入文化底蕴。在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上,学生不仅掌握礼仪服务规范等技能,还组队练习英语客舱广播,在计算飞机平衡配载时锻炼精密计算能力。在航空服务教研室主任岳红看来,“专业技能+人文底蕴”的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深城职还开展丰富的系列活动,努力构建全域沉浸的人文生态系统。技能节上,学校特别设计语言能力、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软技能”竞赛,让不善技术操作的学生也能闪光;连续八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联动语文课堂,学生用朗诵、戏剧活化经典。
“在职业院校,学校需要帮部分学生重塑信心。”深城职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用活动为学生打造舞台,努力让更多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光。
原本内向的高浩轩加入鹤鸣九皋合唱团,还成为了学校中英双语主持人。“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两者融合激发了我们的内在潜能,就像一盏路灯,照亮了我们的职业道路。”高浩轩说。
这样的蜕变故事在校园里不断上演:航空服务学子在空中乘务、会展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领域崭露头角……“很多学生通过教育,扎根这座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学校相关负责人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谢钰然)
作者:刘盾 谢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