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法医赵建:用科技之光“为死者言、为生者权”

时间:2025-05-04 15:23:00

新华社广州5月4日电 题:法医赵建:用科技之光“为死者言、为生者权”

新华社记者毛鑫、詹奕嘉

真实世界中的法医是否如影视剧中那般神奇?在刚刚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法医科科长赵建眼中,跳进污浊的河水、爬上高压铁塔、冲进火灾现场是法医的职业所需,但破解真相、寻求正义更需要科研能力的支撑。

图为正在实验室工作中的赵建。(广州市公安局供图)

“法医学关系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死者的话讲给活着的人听,为死者言、为生者权。”赵建说。

水中高度腐败尸体的死因鉴定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如果人生前入水,溺水过程中会吸入大量水,尸体器官内就能检测出硅藻,反之死后入水则不会。经过百多年的持续攻关,法医学界硅藻检验方法的检出率也只有28%,这意味着无法对死因鉴定一锤定音,仅有参考价值。

赵建和同事们在前辈的帮助下,从硅藻的分类、硅藻进入体内的方式及硅藻在体内的分布等因素入手,潜心研究、不断试错,终于将检出率提升到97.4%,为溺死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高效的科学方法。这套法医硅藻检验技术体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先后应用于全国3100多宗重大疑难案件。

从警13年,赵建勘查重大现场400余次、检验尸体600多具、发出检验鉴定报告800余份,为维护正义、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科研必须立足现实办案需要,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赵建告诉记者。

作为青年法医专家,赵建还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警务合作和司法援助。几年前,他作为公安部援助某岛国的法医专家组成员走出国门,只用了个把月,他们就把当地的命案积案全部检验完成。“多年以后,他们或许会忘记我的名字,但一定会永远记得‘中国警察’。”赵建说。

科研助力破案之路未有穷期。为让死因鉴定更加精准,赵建和同事们将法医科学拓展到虚拟解剖、生化分析、分子解剖、生物力学等新技术领域,推动法医从“靠眼睛看”的经验主义向数字化智能化范式转变。

比如,虚拟解剖技术是基于法医学与医学影像学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法医检验技术,具有无创、客观、高效、可保存等特点。2024年5月,广州公安虚拟解剖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坠、缢死、溺水、烧死等各类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死因分析,建立了相关死因排查机制及分类应用机制,为全市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尸体死因排查提供了更加快速、准确、客观的技术和机制保障。

正值五四青年节,对于青年如何成才,赵建有一些心得体会。“法医学曾经被视为冷门专业,但当我投身其中后,发现它其实充满了各种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键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投入钻研。青年最大的资源就是年轻和时间,想在一个领域取得业绩,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