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头条# #虞城头条#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1. 黎丘丈人的教训(这事儿真记在古书里)
在虞城北边儿,如今黎丘寺村那块地方,战国那会儿出过一档子揪心事。老古书《吕氏春秋》写得明明白白:有个老爷子喝醉了回家,半道上碰见个“奇鬼”,这鬼精得很,变得跟他儿子一模一样,假模假式地搀着老爷子走,一路上却变着法儿折腾老人。
老爷子憋着一肚子火回到家,真儿子一听懵了——我压根儿没出门啊!爷俩这才明白是鬼作怪。老爷子气不过,第二天揣上剑又去喝酒,想着非宰了那鬼不可。结果真儿子担心老爹,跑去接他。老爷子醉眼朦胧,一看又来个“儿子”,认定是鬼变的,拔剑就刺……唉,亲儿子就这么没了。这血泪教训后来成了个成语——“黎丘丈人”,专门提醒人,看事儿别光看表面,认准了再动手。直到现在,村里还能找到清朝同治年间立的一块老碑(豫碑备2021-089),上面就刻着这事儿,地方也对得上老地图的标记。
2. 木兰这闺女(国家都认的虞城姑娘)
虞城南边儿的木兰镇(早先叫营廓镇),老辈子都说是花木兰的老家。这事儿最硬的证据,是镇上的木兰祠里供着一块元代的老石碑(1337年立的)。碑文黑纸白字写着:“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孝烈之故墟也。”(翻译过来就是:睢阳城南边八十里地,有个营廓镇,就是木兰将军的老家!)。
清朝的《河南通志》也跟着认账。故事大伙儿熟:北魏时候,北边儿打过来了,征兵的名册上有她爹的名字。木兰心疼爹年纪大了,一咬牙,姑娘家扮成小伙子替父从军,一打就是十二年,立了功回来,朝廷封官她也不要,就回了老家。这故事分量重,2008年国家正式把它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名是虞城的。可惜老祠堂1943年遭了兵灾毁了,就剩下这宝贝石碑和一块清朝的碑,默默讲着古。
3. 沙岗店的东岳庙(地基真是唐朝的)
站集乡沙岗店村有座东岳庙,老得很。明朝万历年间的《虞城县志》上就登记了:“东岳庙:在沙岗店。” 国家文物局的人来瞧过,仔细研究了地基,确认那底下确实是唐朝贞观年间的老底子!
不过现在咱看见的房子,主要是明朝洪武年间重新盖起来的。至于庙里供的是谁?明朝那本县志写的是“祀泰山神”,这是正根儿。后来民间传的什么黄飞虎,那是受了《封神演义》这类小说的影响,属于后话了,庙里清朝嘉庆年间重修时立的碑(豫碑备1806-112)上也没提这茬。
4. 槐树李庄的老槐树(明初移民的活见证)
张集镇槐树李庄村口戳着一棵老国槐,那可是有“身份证”的树。国家林业部门的专家拿专业法子(碳十四加数年轮)测过,清清楚楚:这树有640岁左右了!算下来是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前后种下的。
村里李姓的家谱(1932年修的)也写着呢:老祖宗李诚,就是明朝洪武十八年那会儿,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到虞城来的,种下这棵槐树,村子也就叫了“槐树李庄”。这棵老槐树,就是一段活生生的移民史。
5. 伊尹墓的“柏抱槐”(商朝贤相的安息地)
虞城西南魏堌堆村,埋着商朝开国的大贤相伊尹。这可是国家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省里的考古队来勘探过,挖出了商朝晚期的碎陶片,用科学方法一测(碳十四),乖乖,三千多年前的东西!墓园里古树不少,最有名的是棵“柏抱槐”。
里面那棵柏树,510岁左右,明朝正德年间(约1514年)种下的;外面抱着它长的槐树,年轻点,也有210岁了,清朝嘉庆年间(约1814年)自个儿从老柏树肚子里长出来的。这“爷孙俩”抱一块儿,成了个自然界的奇景。
至于传说里讲什么唐朝大将程咬金在这儿种树?科学测年结果摆在那儿——差着六百多年呢,对不上号。
这些不是瞎编的故事,是虞城大地上实实在在长出来的记忆。老碑、老树、老地基、国家档案……它们都在那儿,等着人去瞅瞅,去听听这片土地低声诉说的千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