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光明文化周末:调阳

时间:2025-08-15 06:02:00

【千字说文之“调阳”】

作者:王延模(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千字文》的第八句是“律吕调阳”,意思是通过律吕(十二律)来调节阴阳,顺应阴阳二气的动态变化,旨在校准音律、修正历数和确定时序,不仅蕴含着阴阳变化的深刻哲理,同时体现了古代律历相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者供图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要素,也是一切变化的能量基础。古人很早就开始思考如何候气,相传黄帝时的乐官伶伦发明了律吕调阳法,即通过律管和葭莩感知地气,从而创制了律吕,不仅确定了音乐的基准音高,而且与阴阳五行结合,建立了音律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形成了律以调气、历以纪时的协同体系。冬至一到,阳气开始萌发,第一根长九寸的律管里的葭莩自动飞出,发出一个特定的声音,便是黄钟之音,与之对应的时间是子时,月份是十一月,节气是冬至。《幼学琼林》“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以葭管飞灰、梧桐叶落表明冬至和立秋的节令特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气的敏锐观察,以及对阴阳变化、季节更替的深刻理解。杨万里“琯灰蔌蔌欲飞声,日到牵牛第几星。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晓炊黄竹庄》),以古代候气文化为背景,运用琯灰飞声、日到牵牛、阳气初生等典型天文、物候特征,将冬至的节气变化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说文》:“调,和也。”“调”从言周声,是形声字。“言”为表意的形符,表示其意义与言语有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根据《说文》“龢,调也”,指出“调,和也”当作“龢也”,“调”与“龢”互训,是同义词。张舜徽认为“调”字从言,即通过言辞来达成和解,《说文解字约注》:“调之本义,盖谓人之不协谐者,以言辞和解之也,故其字从言。”《玉篇》:“调,和合也。”因此,“调”的本义是用言语协调,达到和谐的状态,同时“调”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诗经·小雅·车攻》“弓矢既调”,意思是弓的强弱与箭的轻重搭配协调。《管子·五行》“五声既调”,说的是调和五声,音乐和谐。《礼记·内则》“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指根据季节变化调和饮食,五味和谐。《六韬》“既而克殷,风凋(调)雨顺”,强调气候和谐,表达了对风雨及时适量而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淮南子·氾论训》“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体现了阴阳和谐、寒暑平调、昼夜均分的天道法则,蕴含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阳,繁体字作“陽”,由阜和昜两个构件组成。阜的甲骨文像侧立的山。昜,甲骨文像太阳升起的样子,本义便和阳光有关。金文字形承续甲骨文,增加了彡(像光芒或光影),表意更加形象明确。小篆承继金文,字形更加严谨规整。隶书、楷书字形将阜写成了阝(左耳旁)。汉字简化时,用“日”代替“昜”,便有了简化字的阳。段玉裁认为,“昜”是“陽”的正字,后来“陽”通行开来而“昜”弃而不用。“阳”的本义表示太阳照射到的地方,与“阴”的本义表示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意义正好相对。在汉字中,“阳”和“阴”二字同从像山之形的“阜”,反映出古人对太阳照射和地形山势的认识。从地理方位来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脉和河流一般都呈东西走向,太阳主要从南面照射,所以山的南坡和水的北岸日照充足,光线明亮,温度较高,草木生长繁茂。古人基于对自然地理的观察,形成了向阳为阳、背阳为阴的认识。阳光照射的往往是山南水北之地。《诗经·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毛传“山南曰阳”,《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成玄英疏:“水北曰阳。”向光则明亮,《说文》:“阳,高明也。”《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毛传:“阳,明也。”阳可以表示太阳,《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毛传:“阳,日也。”阳也代表温暖,《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郑笺:“阳,温也。”与“阳”相对,阳光照射不到的山的那面为“阴”,《说文》:“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周的先祖公刘率领部族自邰迁豳,在选择居址前进行实地勘测,“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相其阴阳”,就是观察山的北面(阴)和南面(阳)。姚鼐《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以“阳”(泰山之南)和“阴”(泰山之北)交代了汶水与济水的地理方位和水系流向。此外,我国地名中有不少以“阳”“阴”命名的,如位于衡山之南的衡阳、位于洛水之北的洛阳,以及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的咸阳;还有位于会稽山之北的山阴、位于淮水之南的淮阴、位于长江之南的江阴等。

“调阳”,字面意思是调和阴阳,一方面体现为顺应阴阳消长的自然节律,即用律吕来测定、标示和对应一年十二个月里阴阳二气的变化,从阳气初生的黄钟,到阳气鼎盛的蕤宾,再到阳气潜藏的应钟,循环往复,周流不息,是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此消彼长最直接的感应与显现。苏辙《冬至日》“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展现了冬至时节阴阳二气的动态变化和诗人对岁月老去的无奈感慨。另一方面体现律历相合、天人合一的秩序法则。六律为阳,六吕为阴,律吕相配,阴阳平衡,构成了完整的音律体系。只有律吕协调有序,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和谐的音乐具有沟通神明、教化人心和安邦定国的社会功能。

“律吕调阳”是中国古代将音律与自然节律、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结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巧妙应用。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5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