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少年挥拍激战,怀揣梦想奋勇争先。
5月1日-5日,广州市第十九届青少年运动会乒乓球项目在广州增城展开激烈角逐。本届赛事由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广州市乒乓球协会协办,广州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提供支持。在5天赛程中,来自广州11个区的523名青少年乒乓球选手挥拍竞技,以拼搏精神展现少年风采。

增城这座岭南“千年古邑”有着良好的“乒乓基因”,这里也是见证过荣耀与传奇的乒乓“冠军摇篮”,刘诗雯、樊振东、周启豪、杨诗璐等乒乓名将都曾在这里挥洒过汗水。本届比赛在增城体育馆举办,这座场馆也同样具备丰富办赛经验——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生(小学组)乒乓球锦标赛、2023年广州市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都曾在这里展开过激烈交锋。

东道主增城区斩获9项竞赛冠军
本届比赛参赛选手年龄在8—15岁之间,这也是广州市乒乓后备力量的一次集中检阅。比赛按年龄划分为精英组、甲组、乙组、丙组、丁组、儿童组共六大组别,每个组别分设男女团体、单打、双打六个项目。胡日东(海珠)、林圳炫(增城)、彭浩然(天河)、宋子睿(越秀)、袁皓(花都)、汤淇盛(花都)分别获得精英、甲、乙、丙、丁、儿童组男单冠军;女单各组别冠军则分别归属董厚轩(越秀)、刘哲畅(黄埔)、罗茜琳(越秀)、宁佳玥(越秀)、唐雨露(增城)、钟梓慧(花都)。双打赛场,增城、天河两区组合分别摘下两个组别冠军,海珠、花都两区占据剩余两个男双冠军;天河、越秀组合分别斩获两个女双冠军,剩余两个冠军则归属增城、黄埔区组合。团体方面,东道主增城区斩获丙组女团、丁组女团两项女子团体冠军;精英组、乙组女子团体冠军归属越秀区,花都、黄埔分别获得剩余两项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团体赛场,增城区获得甲组、丙组冠军,天河获得乙组、丁组冠军,剩余两项男子团体冠军分别归属海珠区和花都区。

计算团体总分后,最终越秀区以417分排名第一,天河区、花都区位列二、三名,东道主增城区此次派出包括43名运动员在内的57人代表队参加比赛,最终排名团体总分四名。天河、花都、增城、越秀四区获得运动队道德风尚奖。
办赛经验丰富,增城持续擦亮体育名片
“增城区有着良好的乒乓球办赛经验,本届比赛的规模也创下历届市运会、市锦标赛之最。”赛事组委会成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乒乓球专项部部长杨南翔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裁判团队中共有5名国际级裁判为本届赛事保驾护航,“在增城区的大力支持下,本届赛事无论裁判团队、现场布置还是安保力量,我们都力求对标全运会等重大赛事的办赛标准,尽量给所有参赛运动员和观众带来全新的比赛体验。”在杨南翔看来,得益于增城区优秀的“乒乓基因”和办赛经验,五天赛事中各年龄段的参赛队员对场地都能迅速适应,在增城体育馆尽情挥洒汗水、奋力拼搏。
本届赛事中,增城区共获得9项冠军和运动队道德风尚奖,团体总分位列第四,展现出良好的乒乓球底蕴和竞技水平。据悉,增城乒乓球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区内较早形成“培养提前到幼儿园”的人才选拔模式,从四五岁的孩子开始观察、培养,挖掘好苗子及时输送至体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训练。与此同时,增城区也引入社会团体的力量,由俱乐部进行乒乓球人才的启蒙培养,刘诗雯、樊振东、周启豪和杨诗璐都是通过这一路径培养、输送的优秀球员代表。

近年来,增城依托文旅资源优势和全民健身基础,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赛、全国三跤总决赛、全国跆拳道俱乐部联赛南部大区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全力推动“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户外运动度假目的地。运动为城市注入活力源泉,城市因运动增添动感韵律。未来,增城也将持续发力擦亮体育品牌,用更多精彩、专业的赛事为城市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文 | 记者 吕航
图 | 记者 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