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笔 | 冀中抗战中的“特殊”力量
时间:2025-07-14 09:17:00
我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院士(1913—2000)是山东蓬莱人,他的少年时代,正处在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欺凌,中华大地千疮百孔,国家和民族在积贫积弱的苦难中艰难前行的长夜。少年葛庭燧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奋发图强,从家乡胶东半岛,考进了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物理系。那时候,他们这一代爱国学子中,有不少人怀着远大的梦想,纷纷漂洋过海,到西方去寻求科学救国之道。但葛庭燧这时没有出国留学。他在国内先是投身到了“一二·九”爱国运动之中;从清华大学毕业那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刻又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了救亡图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成为冀中抗战烽火中的“特殊”力量。今天,人们也许不免会好奇:一位学金属物理的大学生,是怎样带着自己掌握的科技本领,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抗日战场的呢?说起来,那真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1938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一位秘密参加抗日游击队的清华大学校友,突然来到北平城内找到年轻的葛庭燧,交给了他3项艰巨的任务。是什么任务呢?一是尽快搞到一些关键器材,用于制造地雷、制作和设置电台的材料;二是查阅一些急需的技术资料,最好能多收集到一些科技报刊,到时会有人来取走,带往抗日游击区;三是悄悄地物色和动员一些爱国青年与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分头秘密地转移到抗日游击区去工作。不难想象,当时北平是在日寇的严密控制之下,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完成这3项任务,要冒着多大的危险!可是,年轻的葛庭燧不仅一一地完成了,而且他自己也怀着舍生取义的精神准备,与已经联络好的一些青年技术人员一起,秘密地离开北平,进入了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冀中抗日战场。很多人后来从《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老电影里,看到过当时冀中军民齐心协力、奋战在滹沱河两岸、冀中平原和太行山下的情景。当时,年轻的葛庭燧就是活跃在冀中战场上,奋不顾身地为抗日军民制造地雷等爆炸类武器的技术人员之一。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各部队之间用来联络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有的也是葛庭燧和他的校友们想方设法,穿过敌人严密的封锁线,从北平运往冀中根据地的,有的设备还被送进了太行山腹地的游击区。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那漫长的一段同仇敌忾、血与火的岁月,再次感受中国儿女用血肉筑起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的奋斗历程,我们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抗战精神内涵的伟大与丰富性,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941年,葛庭燧和新婚妻子、正在东吴大学教书的何怡贞,获得了一笔宝贵的研究经费。两人一商量,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去完成葛庭燧心中的一个夙愿:追随许多前辈和师长的脚步,远渡重洋,到美国去深造一个时期,来日可以用所学的科学本领,更好地报效祖国。这样,葛庭燧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系研究院,从事光源、光谱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因为怀揣着一个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的梦想,葛庭燧在美期间惜时如金,奋发图强,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攻读完了博士学位,而且学习成绩全部是优秀,即A类,还被评为全校五名优秀研究生之一。但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报国理想的科学家,怎么会满足于攻下一个博士学位呢?所以,1944年1月,葛庭燧在完成了博士论文后,又应赫赫有名的世界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邀请,进入该校的光谱实验室,参与当时美国国防委员会一个绝密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跟铀有关,是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在完成与“曼哈顿计划”有关的项目之后,葛庭燧又转入辐射实验室,开始研究远程雷达大发射与接收的关键部件。这个研究有多么重要呢?一位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物理学家曾说过:原子弹仅仅是结束了战争,而雷达赢得了战争!由此可见,葛庭燧这时的雷达研究的分量。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被人称为MIT的“两个伟大的实验室”。正是在这两个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让葛庭燧成为这个领域里的顶级科学家。1945年年底的一天,葛庭燧得知,一位世界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要来MIT做一场科学报告。他以为这位科学家要讲的内容与光谱专业有关,就兴致勃勃地去听报告。正是因为“误打误撞”,听了这场科学报告,葛庭燧随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专业领域:金属内耗专业。如果想知道什么叫“金属内耗”,不妨去网络上搜索一下这四个字。搜寻的结果很可能是,几乎所有重要的论文和研究成果,都出自葛庭燧一个人的名下。今天,在合肥郊区蜀山湖中的“科学岛”上,无论是老一代科学家还是年轻一代科技人员,在谈话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葛氏扭摆”和“葛氏峰”这两个十分冷僻的科学名词。“葛氏”指的都是葛庭燧。这两项已经被世界科学界确认的实验定律,都是葛庭燧的科学发现。1949年11月,新中国刚刚诞生一个月,葛庭燧谢绝了美国方面的挽留和实验室同事的劝阻,带着夫人和孩子,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从香港转道,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激光科学问世,中国科学院立即着手筹建激光研究基地。196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在合肥蜀山湖董铺岛建设新中国的第一个光学研究院,并列为国家重点工程。自此,董铺岛开始从一座荒岛渐渐变成了一座科学岛。葛庭燧成为科学岛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元老级”科学家之一。可以说,葛庭燧一生走过的道路,几乎也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所经历的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再到科学强国的百年历程的一个缩影。
作者:徐鲁
文字编辑:张丽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