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璀璨的诗词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骚人墨客,给后世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诗词佳作。
这其中,有表现风花雪月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也有感叹人间疾苦的“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有吟咏闲情雅致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有歌唱浪漫爱情的“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更有展现凄苦流离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现雨打萍”。
由此可知,诗词已经成为古代文人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他们用短短的几行文字,就把人世间的百样百态表现了出来,如此之真,如此之深。
然而,在中国的诗词创作者当中,以农人为主人公,站在贫苦大众的立场上针砭时弊,为他们抱打不平的诗人可谓少之又少,诗作更是屈指可数。
然而,中唐时期的一名诗人却是一个异类兼这方面的佼佼者,他就是字乐天,被称为香山居士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他的那首《杜陵叟》,就是这样一篇诗作: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表现了白居易视民如子的民本情怀,他用口诛笔伐的方式,狠狠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黑暗、腐败,对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白居易的创作《杜陵叟》动机
白居易自幼生长在一个世世代代遵从儒家学说的书香门第,他的诗歌大多数都是描写现实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一些人和事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狠狠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创作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力求做到让诗歌浅显易懂,每一次写完一首诗之后,他都会找一些小孩子和老年人阅读,如果小孩子和老年人都读不懂,他就会认真修改,直到能被小孩子和老年人读懂为原则。
所以,白居易的诗就以浅显易懂而出名,因为,你只要读过一遍,就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事儿。
白居易的这首《杜陵叟》也不例外,也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
白居易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是公元八零九年。这个时候,白居易正在大唐的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他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这既是一个为民服务、也是一个能够报效祖国的好机会。
公元八零九年的江南地区以及长安周边发生了大规模的干旱,庄稼旱死,颗粒无收,让那些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人苦不堪言。
虽然土地没有收成,但朝廷下的赋税指标却一点也没有减少,这就让那些本就一贫如洗的农人更加苦不堪言,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看到灾情之后,为了减轻贫苦的农人负担,身为监察官的白居易,站在贫苦农人的立场上,向唐宪宗李纯上了奏疏,说明了江南地区以及长安周边的农人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旱情对农人产生的影响,阐述了灾情对大唐国运的危害,并恳请唐宪宗李纯能够下诏,免去江南地区和长安周边受到旱灾影响的农人的赋税,救农人于水火之中,帮助他们打赢抗击旱灾的攻坚战,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农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唐宪宗李纯收到白居易的建言奏章后,他很清楚旱灾对农人的影响以及对大唐王朝的危害,心中也非常悲痛,萌生了减免赋税的想法。
一个合格的皇帝,是最最不愿看到饿殍满地,满目疮痍,更不愿意看到人吃人的那种惨像。
李纯作为大唐王朝的第十一个皇帝,他登基之后,矢志不移的践行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念,他敢于大胆任用贤良的人才,让能者上、庸者下,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儿干,让能干事的人有位置,为大唐的高质量发展兢兢业业,不懈奋斗,让强盛的大唐依旧不断的持续强盛下去,创造了唐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和中兴。
可见,唐宪宗李纯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建言后,就下令减免江南地区和长安地区百姓的赋税,并写下了一份罪己诏,反省自己的过错,自我检讨,自我谴责,自我批评。
这篇罪己诏类似现在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时,自我剖析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白居易收到唐宪宗李纯给予减免赋税的回信,本以为能救民于水火之中,可是,他错了,而且还错的离谱。
因为,减免赋税的诏书下来之后,那些地方官吏为了自己的政绩,根本不管什么减免不减免赋税的诏书,简直就把唐宪宗的诏书当成一张废纸,不按宪宗的意思办。
白居易看到这一切,心拔凉拔凉的。
于是,在愤怒之余,写下了这篇《杜陵叟》。

旱灾下农人的生活现状是什么
《杜陵叟》这首诗以家住长安郊区的一个世世代代耕田种地的农人为切入点,来展示当时大唐王朝官吏面对农人疾苦的做派。
读罢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生长在杜陵地区的一个老头,他守着一块并不肥沃的土地,过着贫苦交加的日子。
然而,一场不期而遇的旱灾,让他们本不富足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杜陵的老头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却因为没有下雨而导致禾苗枯死。
一季夏粮就这么没了,种下的粮食颗粒无收。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因为,即便是夏粮没有收成,还有秋粮可收。
他们把秋粮作为生活的寄托,希望秋粮的丰收可以弥补夏粮的歉收,弥补上交朝廷的赋税。
可是就在秋粮还没有收割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苦霜,把他们的愿望化为了梦幻泡影。
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下,他们颗粒无收同时,仍然要承担繁重的赋税。
没有收成,还要交税,面对这种艰难,白居易十分同情这些颗粒无收的农人。
作为最底层的农人,他们没有办法抗赋税,只能按照官府的要求,上交税负。
但矛盾是,没有粮食,没有钱财,拿什么上交税负。
于是,官吏们就给他们想招了,让农人典当东西,能卖的就卖,能典的就典,甚至把赖以生存的土地也给交了出去,以此来饮鸩止渴,筹集钱财上交赋税。
中国自古就是民怕官,流传破家县令的说辞,意思就是说,县令官职虽小,但也能让人家破人亡。
底层的农人自然不敢与官府抗争,只能乖乖地缴纳赋税,这就让苦的更苦,难的更难。

面对旱情地方官吏在做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官吏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要坚守为民情怀,一心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样的官吏才是受人民群众爱戴和尊敬的官吏。
面对当地发生的旱情,官吏应当第一时间向朝廷上奏,汇报旱灾的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存在哪些问题不足、需要协调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在《杜陵叟》这首诗当中,我们看到,面对旱情,官吏们不但瞒着不报,而且依旧大肆横征暴敛,雁过拔毛,虱子头上还要撸三把,但身为底层的农人,他们有苦不能言,有冤无处伸。
白居易看到这些之后,立即上书唐宪宗,陈述利弊,力争减免赋税。
唐宪宗也给予了减免赋税的诏书,但是,地方官吏却依旧我行我素,仍然向身处旱灾下的农人征收赋税,丝毫不顾他们的死活。
这就是封建社会官吏的现状。
尽管到后来地方官吏们也按照唐宪宗的诏书要求,同意不再征收赋税,可是,那个时候,赋税已经收的差不多了,减不减免,已经没有是没区别了,还白白的让农人领了一个这么大的人情。
透过《杜陵叟》,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面是唐宪宗体谅人间疾苦的减免诏书,一面是地方官吏大肆横征暴敛,鸡飞狗跳。
官吏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朝廷,他们明知农人受了天灾,却不上报灾情,甚至瞒报灾情,强征赋税,以此来为日后的加官进爵打下基础。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这些官吏他们就如同吃人的豺狼虎豹一样,不顾农人的死活,不体谅人间疾苦,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着实可恶。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含义
《杜陵叟》是白居易讽谕诗当中的其中一首,他以旱情下的农人为视角,来展现穷苦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把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展现的淋漓尽致,狠狠的抨击了封建社会人吃人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通过这首诗,封建社会官吏的丑恶嘴脸也暴露无余。这首诗表达的含义,有以下三点:
第一,官吏的为官不为。当灾情发生的时候,按照正常的程序,地方官吏应逐级向上呈报。可是,这些官吏不但没有向上报告,反而瞒报灾情,任由灾情恶化下去,让农人更艰难,这就是典型的为官不为。
第二,官吏的形式主义。身为监察官的白居易看到旱情发生后,当即上书唐宪宗,当唐宪宗减免赋税的诏书下来之后,地方官吏却视而不见,依旧按照丰年的标准征收赋税,搞得农人贫困交加,苦不堪言。
第三,官吏的唯利是图。官吏们不上报灾情,也不履行唐宪宗减免赋税的诏书,这是因为,如果地方官吏按照唐宪宗诏书要求,减免赋税,那么,地方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就会下降。这对于基层官吏来说,朝廷年终考核的时候,就会降低功绩,最终影响他们的利益。说白了,这就是他们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
